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数字报 | 投稿邮箱:tg@gxworker.com
新闻中心
首页 > 2017 > 中国好网民 > 广西工匠工作法

杨似玉:一片匠心在“楼桥”的“侗族鲁班”

作者:苏世峰     文章来源:bt365在线投注    更新时间:2017-06-27 16:16:21.0    我要评论( 0 )

杨似玉在向记者展示他的建筑模型。<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aybeierkang.com'><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aybeierkang.com'>bt365在线投注</a></a>记者 苏世峰 摄

杨似玉在向记者展示他的建筑模型。bt365在线投注记者 苏世峰 摄

  ●人物核心提示:杨似玉,出生于三江侗族自治县一个木匠世家,深得祖传技艺,成为侗族木构建筑大师。作为广西目前仅有的两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一,2007年,杨似玉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我区首位获得此殊荣的“非遗”大师。

  ●匠心金句:在我看来,工匠精神就是以追求完美的标准,精雕细琢每一件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并以此为乐,方能创造出可以传世的作品。

  从1983年重修程阳风雨桥崭露头角,到1997年设计制做香港回归“同心桥”贺礼惊羡四座,再到2011年建造创下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三江风雨桥,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平岩村的杨似玉一路声名鹊起,与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缔结了一生情缘。

  一条丈杆:不需图纸一切“依丈而行”

  12月的林溪乡,初寒晴照,轻烟散去,露出一栋栋别具特色的侗族建筑,远看错落有致,近看工艺精妙,雕梁画栋,宛若天成。这些凝聚匠心的建筑都出自侗族人民的巧手,被称为“侗族鲁班”的杨似玉无疑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

  今年61岁的杨似玉生于三江县“程阳八寨”的木匠世家,在家中排行老四,他的爷爷、父亲都是当地著名的木匠。杨似玉16岁正式受父传艺,之后跟随父亲走村串寨,开始学艺生涯。从最开始连用斧头劈柴都劈不好,到凭着一根“丈杆”(一种记有各种数据的竹竿)就可以完成楼桥建造,杨似玉一步步将侗族传统木构建筑精髓发扬光大。

  “经常有人问我要施工图纸,我都说没有。”杨似玉告诉记者,作为传统的侗族木匠,他没有学习过建筑知识,也不会画设计图。每次施工之前,他会在心中构画出“图纸”,计算出各种数据,用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在竹竿上,再依照这根“竹竿”修建起楼桥。

  “我们侗族木匠把这种竹竿称为‘丈杆’”,为了让记者能更直观地理解,杨似玉拿出一根丈杆向记者进行展示。这是一条长约8米的丈杆,杨似玉将它与即将用来做主梁的杉木并排而列。“对照着主梁,哪一段要凿要削,哪一段要斜穿直套,我在丈杆上用特殊符号做好标记。”杨似玉说,等到施工的时候,工人照着这些标记,“依丈而行”就可以了。

  听杨似玉说得简单,记者却一头雾水,那些标注在丈杆上的符号,犹如“天书”般令记者难以理解。杨似玉笑着说:“这些是我们侗族世代传承的墨师文,是一种木构建筑文字,总共有13个。”杨似玉说,虽然只有13个文字,却能够详细标注木构建筑的柱、瓜、梁、檩、枋等构件的尺寸和位置,无论多复杂的建筑,都可以“依仗”而建。

  杨似玉一直记得1983年维修程阳风雨桥时,关于“墨师文”的一段趣事。程阳风雨桥是三江县最著名的一座风雨桥,修建于1916年,历时11年才完工,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1983年的一场大雨,把程阳风雨桥冲毁了大半。为了尽快修复,一支由桥梁专家组成的工程队来到了三江县。他们将廊桥的部件标记后逐个拆下,但想把这些梁柱组装上去时却遇到了麻烦,风雨桥大小部件有万余个,拆下的木头堆成了小山,专家个个挠头发愁,最后慕名找到杨似玉和他父亲杨善仁。

  父子二人接下求助,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就将建桥用料全部备齐。梁、枋、柱的尺寸全凭心算,斜穿直套,纵横交错,一丝不差。等到风雨桥恢复原貌时,专家的重建图纸仍未画好。专家们对杨似玉父子极为叹服,杨似玉也因此名声大震。

  两件宝贝:两百年的墨斗四十年的直尺

  走进三江县城,记者远远就看到了著名的三江风雨桥。此前查阅的资料中,这座全长368米、宽16米,具有浓郁侗族建筑风格的风雨桥堪称“世界第一风雨桥”。离三江风雨桥不远之处,被誉为“世界第一鼓楼”的三江鼓楼与之遥相呼应,向世人展示着侗族独有的文化和韵味。而这两个“世界第一”均出自杨似玉之手。杨似玉告诉记者,完成这些传世之作,离不开他祖传的“两件宝贝”。

  在杨似玉家里,他向记者展示了这两件祖传宝贝:一个有两百年历史的墨斗和一把四十年的直尺。“这两件宝贝是我的立身之本,工艺之基,心中有墨斗,胸怀直尺,才能造出杰出的建筑。”

  三江翘楚:凭着匠心为家乡赢得荣誉

  “作一名木匠是很辛苦的,坚持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只停留在坚持的层面上,他至多只是一个靠手艺谋生的木匠,而成不了侗族杰出的建筑师。”杨似玉摊开粗糙而布满老茧的双手说,要成为一名侗族杰出的建筑师,靠的是以工匠之名的坚守。坚守意味着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一件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作品,不仅要建成百年不倒的质量工程,还要建成凝聚建筑之美的传世之作。

  正是怀着工匠之心,在外人看来是体力活远远大于脑力活的木构建筑师,杨似玉不以为苦,乐在其中,把每一座建筑都当成自己的作品来完成,以精雕细琢之艺和精益求精之心,力求把每一座建筑都做到完美。也正是具有这种匠人精神,杨似玉不止闻名于三江,还不断受邀到外面进行建造和展览。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杨似玉受自治区博物馆邀请,与父亲一起去到南宁为文物苑修建风雨桥等木质建筑。1991年他带着自己制作的风雨桥模型,代表广西去到北京民族文化宫进行亚运会的一个文化展览;1994年他又带着自己制作的风雨桥模型,代表广西前去北京参加文化成就展览,并受到了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自治区政府决定以程阳风雨桥为模型制作“同心桥”作为贺礼送给香港特区政府,选定了几个工匠分别制作,最终杨似玉的作品胜出。

  从艺40余年里,杨似玉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独特的祖传技艺,继承并发扬了侗民族最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先后设计制作吊脚楼100多座,风雨桥12座,鼓楼8座,大小凉亭30多座,风雨桥鼓楼模型3000余座。他凭着一手精湛的木工手艺,不仅享誉当地,还成为了广西的第一“文化符号”,被誉为“侗族鲁班”: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被文化部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被授予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薪传奖;被授予第六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奖;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

  四代传承:要造更多有“中国气质”的建筑

  杨似玉的大半辈子都奔波在外传播侗族木构建筑,随着年岁渐长,他开始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乡,专注在传承侗族木构建筑技艺上,因此带徒弟和弘扬侗族木构建筑成为他近年来的主要工作。

  近年来,他自筹资金50万元在家里建立三江侗族民俗工艺馆,坚持对外免费开放,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他多次带着其风雨桥和鼓楼模型等作品到京沪和韩国首尔等地参展,全面展示侗族木构建筑文化魅力,并免费开办多期非遗传习班,坚持带徒实习,培养传承人168名。他还经常捐工捐料对程阳永济桥部分腐朽的木构件进行维修,使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有效保护。

  由于侗族木构建筑费时费心费力,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投身其中,因此面临着传承难的问题。不过让杨似玉感到欣慰的是,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质的侗族木构建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并转化为市场的认可,“远的不说,仅以南宁为例,包括李宁体育园和龙门水都,他们的老板对于侗族建筑都表现出喜爱之情,并请我给他们进行建造。”

  而让杨似玉更感欣慰的是,他的两个儿子也完全继承了这一技艺。“到我儿子这代,我们家族传下的这门技艺已经口口相传了四代。”杨似玉说,我们会世代秉承工匠精神,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把侗族建筑的技艺和精髓发扬光大,并建造出更多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传承和传播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楼桥,让三江成为真正的“世界楼桥之乡”。

[编辑:梁恩瑞 ]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暂无符合条件的文章
文章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姓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
  • 2018年五险一金将迎来5个变化 每个都是好消息! 2018年,惠民生工作将继续推进。其中,与老百姓关系密切的五险..
  • 2018年1月4日-第5835期
  • 2018年1月3日-第5834期
  • 2018年1月2日-第5833期
桂工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2013-2018 by www.aybeierk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热线: 0771-5851935 广告热线: 0771-583230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4510020130001 桂ICP备12000277号-2
桂公网安备 45010502000061号
广西工会微信 bt365在线投注微博二维码 bt365在线投注职工在线 bt365在线投注职工在线